《良师艺友》栏目以广西打造“美丽南方”,创建本土文化品牌为契机,依托广西艺术学院的专业优势,对广西区内艺术领军人物进行专访,讲述他们是如何打造新时代广西文艺精品,如何传承和弘扬广西本土艺术人文精神。
他,是广西书法的领军人物,深深扎根八桂沃土,将文学与书法艺术紧紧扣在一起,为作品附上鲜活的灵魂。1993年他与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,打造出震惊全国的“广西现象”。数十年来,他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新方向,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,注重书法理论与文学修养并重,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。
广西艺术学院影传传媒《良师艺友》栏目
本期专访:郑军健教授
看他如何用深厚的文学底蕴打造新时代
书法艺术的“灵魂”
郑军健
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
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
曾获广西文艺最高奖“铜鼓奖”
从事书法创作和教学工作数十年
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
首期嘉宾:郑军健 教授
文学与书法,是中国文化之舟的两只兰桨,在千年的传承中,他们有着怎样的关系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书法是咱们中国一个传统艺术,刚才我也说到,要把书法或者其他的艺术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,必须有文化修养,有文化底蕴。
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内,从事古典文学和书法艺术,教学的老师,他始终坚持教学相长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老师可以把自己艺术的结晶,高度的概括,然后通过自己最简洁的、画龙点睛的这种传授,让他得到最大的教义,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良师很重要,一个好的老师,可以让你一辈子受益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艺术浪潮不断的推高,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,如何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无论怎么创新,怎么去潇洒的体现自己,但是内在的规律始终是遵循的,那你就是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,你的作品就能够真正流传下去。
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展,被评为一等奖的10件作品中,来自广西的作品占了4个,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,人们将这个历史事件称为“广西现象”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在广西的书坛,曾经出现过广西现象,也有后面的八桂书风,这里面呢我想,最主要的是有一批,对书法有着执着的追求,非常热爱书法的这样一批人。
他与陈国斌、张羽翔等书法家将一批热爱书法的年轻人,集中在一起,用专业理论和艺术修养,熏陶着这批,热爱书法的新力军,他们也成为了日后“广西现象”的主力,推动书法这一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展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张羽翔等老师来找我,说我们要把后一代的,书法的工作做的更好,当时就把一批热爱书法的小年轻,集中在一起培训,像现在在书法的博士,蔡梦霞他们都是学员,那时候呢,我就给他们讲、书法美学、书法史、书法批评史,那么这个在当时,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,高水准的教育和培训。
因为当时广西,最出名的是南宁书法夜校,比较侧重在技法上面的训练,那么这个班从很高的层次,无论在书法篆刻、书法理论、美学修养方面,都进行了一种,高层次、高水准的培训,所以这一批人后来就成了广西现象的主力,也大部分考上了书法的硕士、博士,这里面也给我们提示,虽然广西落后,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更高的目标,有一批热爱书法的人,那么他也会在全国占有一席地位。
宋代书法家苏轼,谈及文学修养和书法艺术的对应关系时,曾说:作字之法,识浅,见狭,学不足三者,终不能尽妙。意思是说,书法家如果学识浅薄、见识狭隘、学问不足,书法作品是不能达到尽妙的程度的,对于如何达到尽妙的程度,他也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书法是咱们中国一个传统艺术,刚才我也说到要把书法,或者其他的艺术,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,必须有文化修养,有文化底蕴。那么这个底蕴从哪来呢?必须从我们所接触到的,比如说中国的古代的文化,现代的文化,以及西方的文化,从中去吸取营养,这一点我想是作为一个艺术大家,作为一个艺术家是不可缺少的。
所以呢我自己的感受是,像我们从小父母亲就跟我们讲,一些古典的诗词,给我们看一些古代的,一些优秀的作品,那么参加工作以后呢,又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,这些对我们一方面是积累一些,深厚的一些文化的底蕴。再一个呢,就是我们书法的书写的内容,会涉及到很多很多的,古典文化的东西,比方说唐诗宋词等等,如果我们没有对这首诗词,有深入的了解,那么我们这个作品,很难达到一种他的风格,与书法的内容结合起来的,这么一种意境。可能你写怒发冲冠,你写的很柔弱。比方说我们写柳永的词,你又用非常刚劲的笔风去写,就很难达到一种,高度的吻合。
一管柔毫、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,而又千差万别的体现,在笔下的点线之中,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性情,紧镶密嵌的浑圆一体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像我最早学从赵孟頫、王羲之的书法入手,他们的作品整体现实的比较柔美,写到一定的时候,觉得这种柔美,有时候在创作的时候,很难体现一种我们,书写对象的风格和它的魅力,后来我又学米芾,米芾的作品相对来说,他的八面出锋、风樯阵马,这种非常淋漓尽致的突破,又让自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,后来又看到像颜真卿那样比较雄浑,看到一些魏碑比较雄浑,又把这些像魏碑,颜真卿作品一些书法的风格,跟王羲之、赵孟頫柔美的风格结合起来,以求达到刚柔强劲的书法的风格,但这个也还是一种探索。
也就像前人所说,画到生时是熟时,为什么画到生时是熟时呢?就是在不断地创新,不断地深的感觉给你,当你有生的感觉的时候,其实又是达到一种新的高度。
艺术创作的过程中,老师除了起到引导的作用,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成为朋友,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,做到教学相长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老师可以把自己艺术的结晶,高度的概括,然后通过自己最简洁的画龙点睛的这种传授,让他得到最大的教义,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良师很重要,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你一辈子受益,这是一种。另外一种,那么就是好的朋友,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在我们艺术创作过程中,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朋友,那么这些朋友,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会把他自己的感受,他自己的见解,跟我们交流,那么使我们从中得到一种受益。
那么朋友跟老师有什么区别呢,老师我们很尊重他,我们可能有一些个人的想法,可能不好意思不敢说,但是朋友可以很随意,甚至我们可以激烈的争吵,那么在这种争吵的过程中,有一种思想的碰撞,有一种新的一种感悟,所以好的朋友也非常重要。那么像我们在艺术中,在创作过程中,大家的见解不一样,经过争论可以是面红耳赤,但是最后得到了很好的收益,我想为什么良师艺友这么重要,就是他在不同的方面,不同的渠道,让你在成长让你在提高。
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,他给我们留下的,不仅仅是一幅幅,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,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去体会作者背后的思想,停下我们匆忙的脚步,去体会古朴优雅,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,他有些最基础的东西,它的内在规律是不能改变的,不要限制他的魅力,它的结构,它的章法所给别人的感受,它的疏密的对比,他的疾驰的对比,它的枯润的对比,这些都是一些内在的规律,如果我们违背了它,要么缺乏魅力,要么不是书法,是另外的东西。所以我觉得,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基础,有很好的条件。过去我学习书法的时候只有一本字帖,那么我们现在可以通过,网上短时间内,浏览国内外各种艺术作品,它是非常好的一个条件,关键就在于你从中怎么选择,怎么去认知,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、什么是创新。
无论是浪情肆意的狂放,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,中国书法作为传统艺术,经过漫长的岁月代代相传。
【郑军健 教授】
我想既然选择了艺术,就要不辞劳苦,就要不断的追求,因为艺术是没有止境的,所以我们讲的艺无止境,这是一,那么二叫善于学习,善于学习,因为学艺术跟挑石头,挖土方不一样,只要卖力气就可以了。要学习前人是怎么学艺术的,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发,不是一味的苦你就可以出成绩,还要善于从中去找到,最佳的学习的方式,包括刚才我说到的,比如说通过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,去达到一种新的高度,而不是说,我天天晚上写到一点两点才睡觉,你就会成功,不一定,所以第二要巧。
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
走过漫长的岁月
书法作品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
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
但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
依旧以它独具神韵、百读不厌的气质
为中国文化之舟
推波助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