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门永利welcome|app下载手机版

您的位置: 首页 >影传传媒>节目

吴郁:我所热爱的播音主持事业

吴郁:我所热爱的播音主持事业
来源: 作者:影传传媒 时间:2016-09-11 16:01 点击: 字号:【
 

 

  她,因年少时的热爱,成为了我国播音专业的第一届学生。1963年入学,1965年就提前毕业,与同学们一起奔赴全国各地参与播音工作。从北到南,从陆军到空军,不同地方的生活在她人生坐标轴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80年代,播音主持事业改革浪潮席卷全国,在老师的鼓励之下,她回到了自己的母校,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教学工作,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,出版的多本专著,为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。

 

 

广西艺术学院影传传媒《良师艺友》栏目

本期专访:吴郁教授

看她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持

自己所热爱的事业

 

 

报读播音专业源于从小的热爱

 

 

 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,一台台体积庞大的收音机,成了人们获取消息的唯一途径,对整个中国的民众来说,收听广播,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,那时的她,被广播中传递的,各类节目所吸引,也是从那时起,在心中埋藏了一颗,静待萌芽的种子。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,真的从小非常喜欢听广播,那个时候广播对于我们的作用,对于小孩们,觉得你可以获得很多知识,另外你会有种喜欢,我小的时候是比较喜欢看书啊,看话剧啊看电影啊等等,有一点这方面的情结,但是我知道我也不可能去当演员,但是有这个播音员,我觉得可以实现,自己的这方面的爱好,于是就去考了。

63级播音班毕业50周年回校

 

 

∣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声音很不自信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改革开放以前,我在读书的时候,我对我的声音很不自信,我的声音是在女声里头中偏低的,我觉得那时候十七八岁,当然愿意自己的声音,像小女孩那样的,很清脆很明亮,我不是啊,所以那时候挺不自信的,我记得我的老师,当时我,比如说呼台,我总是喜欢那样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老师说不好听,你就用你自己声音说,我阳奉阴违,老师在这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这么说,她走了,然后我练习就都是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都这样嗲嗲的。

 

 

∣临毕业才第一次从录音机中听到自己的声音∣

 

数十年前,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,教学资源仍然十分匮乏,跟如今的现代化设备相比,一台录音机,在当年也是难得一见。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当时在教学当中,因为每一个人,你自己说话你听到的,和通过录音听到的是不一样的,但是对于现在你们,这群年轻小孩来觉得,没有这样一个会让你很吃惊的,这个过程是没有的,你很容易就自己录了音,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,我们那时候没有,完全没有,然后我们进的这个专业以后,到快毕业的时候,学校没有录音机房,那个录音机房是到我们,最后考试的时候才能进去,练习的时候没有的,练习也都是面对面的,那后来快毕业的时候,老师就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就借来了人家淘汰的,有这个大一个录音机,不是后来的台式这么大。我觉得我把它叫做,肠子肚子都露在外面的录音机。什么意思?,它那盖拿掉了以后,那里面的那些构造全在那呢,然后第一次我们录得时候,声音是这样的,和自己的声音确实是不一样的,嗷这是我的声音,就觉得很新奇,也觉得挺有意思。

 

 

∣入学两年 提前毕业∣

 

  在广院短短两年的时间,她就遇上了国家形势发展变化,各地广播局纷纷反映,广播人才告急,作为年轻学子的她,与同学们一起,响应国家的号召,奔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。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到65年的时候呢,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,就跟当时的这个广播局就反映,说太需要播音员了,因为那时候地方,全国没有现在这样的交流,那么地方自己要找到,特别南方一些方言区啊,找到普通话好的就比较困难,于是说你们能不能赶快的就输送,后来这样就提前一年毕业,本来我们就比如说,原来的专业课,学一个  的发音。可能要学一个月,那后来你一直到,那个什么非常快,中间我们又去参加那个,叫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,你们都不知道,就文革之前还有这样的,社会主义教育运动。,我们都到农村去的,前后去了五个月,就加起来去了五个月,那么这个课程就等于说,很多东西都中断了的。,然后广播局决定我们提前毕以后,突击了七个月的课程学习,然后就把三年变成两年,这样就毕业了于是我们就在文革前,分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。

 

在前线台播音

 

∣离开校园奔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∣

 

  从校园到前线,完全不一样的环境,对于当时的她来说,在前线的生活成为成为了坐标轴上的重要节点。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大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想,自己的选择。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,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,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都是,其实不光这个专业,都是一颗红心多种准备,党的好儿女,志在四方。我是一块砖,任凭党来搬。你们听着可能都觉得很可笑,就是这样的。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那么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要争取到,最需要的地方去,最艰苦的地方去。去西藏去了三个同学,那真是非常艰苦,那个时候飞机是不可能的,是吧那时候。飞机的航线也没有开,火车也没有通,完全就是汽车,而且后面的很多地方,公路也没有实施客运公路,都是坐的大卡车,半个月才进到拉萨。

 

∣带着不舍和无奈离开离开前线台∣

 

 

  几年的前线生活,在她的生命中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,随着丈夫的脚步,她又从南方回到了北方,从陆军变成了空军,延续着她所热爱的这个事业。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就是我离开前线台,那也不是我放弃,那个是因为就是解决两地生活的问题,那我们家先生他原来也在福建,也在福州,那么他调防了,他调了因为这跟国家的形势有关系,三防前线,他是空军的。他调到这个北边,调到张家口,是空军航空兵部队。那么后来,这边又没有播音了,要有播音我可能舍不得。就两地了,因为没有了,那么我就调到空军部队,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讲,我觉得还自己挺小自豪的,我又当过陆军,有做过空军,两个兵种。但是那个时候离开了这个以后,会心里是觉得有点特别是听到广播,收音机里出来的声音你酸酸的,就那种不舍很无奈。,因为你真的是很喜欢这个工作,你在就觉得收音机,你再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,这真的很遗憾,但是内种情况下确实你也不可能,你到了张家口那个地方,张家口广播电没有自己的节目。所以这样,然后呢,但是因为这个东西呢,是有时候你确实,你口齿也比较清楚什么的,所以到了那个,那边的部队以后他们经常比如说,文件学习的时候,就让我来读文章,文件或者说搞运动会的时候,让你做这个运动会的现场的这个一些项目成绩。甚至什么部队里放的那个电影的时候,电影组他们要根据部队,要做一些部队的,好人好事的这种幻灯片,你来解说等等。就这样的,但我的主要工作不是这个。

 

与齐越、潘婕等1981年参加军演解说

 

 

∣在老师鼓励下回到母校开始教学工作∣

 

毕业生返校座谈会

 

06级毕业典礼合影

 

  80年代,我国播音主持事业风云变化,从播音员到主持人,整个广播事业有,全新的要求,那时的北京广播学院,也遇上了师资紧缺,在老师的鼓励之下,她毅然回到了自己的母校,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教学工作。


九四级双学位毕业班郎永淳、侯丰等

 

 

【吴郁教授】

  那个时候呢,文件下来,就是大学生入伍的,可以归队,那么我想我得回北京了,又可以回到北京,要不然的话,你要全国分配,你不知道你就去干嘛了。那么这个时候,我就找我的同学和老师就回到北京,但是内个时候我不敢回广播电台,我觉得我已经九年不播音了,我没有把握。而且那个时候一般播音员,就是干到四十多岁,没有现在一直干到退休的这种。所以自己心里就没底儿,正好我的同学带着我找老师,老师说咱们广播学院恢复特别需要老师你回来吧如何如何,这样就回了广播学院进了中传,就回了母校做老师就做播音的这个。然后逐渐主持的发展,然后自己教学上也这样,同时这个时候呢,我觉得因为这个学科,他的实践性很强,我就会利用暑假期间,或者是轮空的期间,我去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去参加播音实践。那么就恰好让我感觉到,文革的时候那种,和降调之后的这个变化,你只是从理论上给学习了,如果你自己找到什么变化,好像体会的也不深,让学生也不能感觉到,所以就这样挺好后来我还做过电视里,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,95年的时候他们,因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,在北京召开,所以他们就搞了一个,人物系列访谈叫做,杰出女性访谈然后就让我去做这个特邀主持采访。

 

如今的广播事业

没有50年代英雄主义

也不像七十年代样板戏

那样单调与刻板

吴郁

作为共和国广播事业

发展变迁的见证者

在古稀之年

因这份热爱

显得无比年轻

 

 

 

 

打印正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