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。这部介绍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纪录片在弹幕视频网站上走红,点击量超过100万,豆瓣评分甚至超过了热播的韩剧《太阳的后裔》。
对于影片忽然成了“网红”,导演叶君坦言:“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,但用着手机、坐着地铁。拍这部片子,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,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。”
“网红”师傅们的成功秘籍
不难发现本片中的人物都不呆板。并非刻意为了适应纪录片的严肃正式氛围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。团队在细致谨慎工作的同时不忘开句玩笑,即使是师徒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向现代靠拢。比如书画组组长会指着《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》里一个人物说:“你看,这个人像赵本山”。因此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眼球,纷纷称赞文物修复师傅谦逊儒雅,即和蔼又可爱。
解说词的“吸粉”方式
纪录片一般少不了解说词,而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并未走“正途”。人们对于纪录片解说词的感受,大概如同正襟危坐的新闻联播解说员严谨、神圣不可改动。而这部片中的解说词却一改传统,加入诸多新鲜元素。比如“人们戏称,北京再修二十环就修到了海南”这种调侃式的解读方式让观众们忍不住轻松一笑。聚集在弹幕视频网站的年轻观众们纷纷出来说自己来自“北京七环保定”“北京十八环广州”。
影片节奏的完美把握
导演叶君透露,一开始选择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以往的故宫都很神秘,“大家看影视剧的时候,经常看到以为只要跟文物沾边的都要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好,周围全是机关和保镖,却不知在故宫有这么一群普通人每天都在和这些文物打交道,没事还能去乾坤宫、寿宁宫溜达串门,还能像溥仪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故宫里瞎转悠,观众们一下就觉得原来故宫一点也不神秘。”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里,没有板起面孔说话,没有像读说明书一样的传播文物修护的专业知识。这部节奏轻快、视角平易近人的纪录片,让原本正派神秘的禁宫成了自家后院。
这些原本一辈子也不会为公众所熟悉的修复师,他们的日常形态,他们的喜怒哀乐,正是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成功的地方:接地气儿。之所以这部听名字严肃正派的纪录片成功走入群众生活,是因为在制作主流纪录片的同时,也不忘在网络上寻找热点。并非一板一眼不容出错地传播教育,而是在让观众轻松自在观影的同时,不自觉地得到知识。
对于纪录片的演绎和变迁,业内人士认为以往纪录片往往受众属于“高级知识分子”,而像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这部纪录片,在整体形式上进行接地气的设计,便让精良的纪录片有了更广阔的市场。